当前,新经济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处一个时代背景。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向新兴产业,以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核心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传统意义上的低能耗服务业或将成为新的能耗“大户”,特别是信息通信(ICT)产业的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因此,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ICT产业成为我国亟须实施节能减排的新领域。
ICT产业需兼顾数字赋能与减碳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对ICT产业来说,既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优势,又要达到本产业自身减碳目标,实现发展范式革命性转型。
第一,数字化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相互耦合、互相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将促进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升级改造,实现生产效率与能效的双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进步本身带来的能效提升,5G技术的单位数据传输能耗更低,有助于降低智能手机、物联网和其他终端设备的电池消耗,深度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可以促进数据中心节能,避免大量能源消耗;二是带动产业链结构的优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对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和上下游体系的改造,使各产业垂直领域的连接更加紧密、反应更加智能、整体更加高效,从而大幅减少物耗和能耗。
第二,ICT产业在减碳方面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信息技术已为减碳做出贡献,但ICT产业本身也产生了一定碳排放。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显示,2020年ICT产业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3.6%。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数字化进程按下“快进键”,数字技术向其他领域的融合扩散将更加迅猛,未来十年ICT产业的能耗与碳排放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研究显示,ICT产业的能源消耗范畴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信息通信网络、终端设备三个方面。2019年,数据中心能源需求占全球能源需求的近1%。据估算,生产终端设备的碳成本几乎超过使用这些设备的碳成本,因此延长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根据华为瑞典研究院测算,2020年全球ICT 产业的能耗约2万亿千瓦时,预计到2030年最高将增长61%达到约3.2万亿千瓦时。因此,为了使数字技术对我国各行业的减排效应发挥到最大,ICT产业自身的耗能和碳排放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实现ICT产业低碳化要两手发力
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在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方面已出台相关政策并具备一定基础,但在ICT产业碳减排方面还缺乏系统性政策,在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领域还缺乏研发专项和示范工程支持。
对于企业而言,绿色环保理念尚未充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减排成本越来越高,意味着企业很难主动参与到实现碳中和的行动中来。具体而言:一是大多数机构基本没有意识到ICT对环境的影响,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和行动。二是大多数ICT企业能耗数据获取存在困难,无法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来确定其高能耗点。三是大多数ICT企业只有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缺乏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等低碳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碳减排、碳替代相关知识。
要实现ICT产业低碳化发展,必须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统筹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形成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探索设立数字技术支撑碳减排的研发专项和示范工程。尽快出台ICT技术赋能和ICT产业减排的总体规划,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在具体任务层面,探索设立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研发专项和示范工程。数字技术研发专项主要围绕促进数字技术融合、支撑低碳发展体系建设方向,包括供能模式分析、碳排放核算、能耗预测等模型的建立。整合资源力量,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综合试点示范工程,形成可推广的“数字赋能碳减排”经验,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第二,在企业层面,构建节能降耗绿色网络,实施ICT产业全链条产品碳足迹管理。ICT企业涵盖数据中心建设与海量数据处理、网络铺设、终端设备产品销售与回收等业务,需发挥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协同作用。比如,在产业上游的生产制造环节,依托“5G+工业互联网”、AI等多种技术,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节能减排。提高服务器的能源效率,优化冷却系统节能,推进LEED绿色建筑评级认证,深化物料循环利用。
第三,推动国际合作,鼓励ICT企业、研发机构等与国际同行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共识与契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借鉴其节能减排相关技术与治理方面经验,加速我国ICT产业的低碳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要依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南南合作框架,带动ICT赋能技术产品、标准走出去,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